第八篇 借着训练成全人(二)



第八篇  借着训练成全人(二)

 

在主的恢复里,成全人的需要已是无可否定的事了。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不能有所突破,我们的工作就会达到饱和点。我们在各处召会服事、在各服事单位作工,不光是自己作,更是要走成全人的路,成全别人来作。自己不作,那是 C 类;只是自己作,那是 B 类;唯有自己作,并且成全别人作你所作的,才是 A 类。

要先给人异象

已过我们一再点出,成全人要有果效,就需要兼顾几个要素。它不像是西药,一粒药丸吃下去,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;而像是中药,一开药方就是十几种药材,每一种各有其作用,且都彼此作用。简单来说,成全人的第一种药材是,一定要给人异象。叫人知道,他得救了不是光来聚会,乃是要作一个服事主的人。出埃及的有多少,服事主的也有多少;蒙救赎的有多少,作祭司的就有多少。这一类的异象,需要多摆出来。

如果你不给人有异象,大家就会觉得只是被召来作事的,甚至把它当作是一个工作、一个职业,就很不好了。如果他的态度是:我现在没有工作,趁这个机会找一个服事作, 反正可以供应我的生活等,那就更不对了。无论你是在书房服事,或是在校园服事,或是在召会服事,一有这样的态度,就等于属灵破了产,也就了了。一个服事单位里的人, 如果他以为自己是纯粹来上班的,他服事已经没有异象了,那他就是一个属灵破产的人。所以,异象乃是成全人这一帖中药里的第一种药材。

 

要认出别人的恩赐

第二种药材是,需要找出、认出、发掘出别人的恩赐。每个人的恩赐都不一样,譬如罗马十二章提到许多不同的恩赐:申言、服事、教导、劝勉、分授、带领、怜悯人等(6~8)。我们普遍的难处是,我们的眼光只看到自己的恩赐,只看到自己所能作的,却看不出、认不出别人身上的恩赐。马太福音二十五章十五节说到,主是按着各人的才干, 个别地给了不同的恩赐。注解说,各人的才干就是我们天然的才能,由神的创造和我们的学习所构成。比如,有的人天生就是搞文学、搞艺术的材料,那是他天然的一面;再加上他后天的学习,就很有写作的能力,那就是他的才干。

最近,我们在台湾传各界福音,不是由同工们直接去传,乃是同工们要去发掘那些在各行各业里有恩赐的圣徒,然后责成他们向自己的同行同业传福音。这样,就把他们的恩赐释放了出来,叫他们都能有尽功用的机会。你要相信,每个人里面都有一个爱主的心,都有一个奉献的心志,但因着每个人天生的特性和后天学习不一样,所以各有不同的功用和恩赐。如果我们看不出他们有哪方面的才干,无形中就把他们的恩赐丢失了。

譬如,你叫一个企业家作相调同工所作的,比如讲道,他就作不来,因为这不是他天生的才能,也不是他的学习。同样的,你叫相调同工去作企业家所作的,比如大摆筵席请来一些税吏朋友,也是作不来。因为天生没有这一份,也没有这个学习。所以,每个人的恩赐是根据他天生的才能和学习。换句话说,我们要成全人,一定要认出每个人身上的那一份恩赐。小孩子、年轻人,都有他的恩赐;在职的、退休的,也有他的恩赐; 各行各业里的人,各有他的恩赐。你都要一一看出来,并且加以认定它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。

学习把服事交出去

第三种药材是,需要学习把服事交出去。不要作到天老地荒,还是你自己在作。你不把服事交出来,就只能自己作,作到末了就会到达饱和点。我们曾经用主耶稣是好撒玛利亚人(路十 25~37)的比喻为例。好撒玛利亚人把被强盗打个半死的人,带到客店里照料他。其实他只照顾一天,第二天就交出来,交给店主去照料。他完全没有考虑: 我交出来,客店的店主接不接得了?万一他照顾得不好怎么办?算了,我还是自己照顾比较安心……。我用这个比喻是给你看见,今天我们很多的服事,其实都有这个难处顾虑、担心太多,不肯交出来。

学习办本地的训练

第四种药材是,需要有训练。上一篇信息我们讲过这个点,这一篇信息还要就着这个点作补充和加强。我要用初信训练作实例,点出一些办训练的原则。这些原则不仅可以应用在成全初信上,也可以应用在成全事奉上、福音上、神人之家上等。换句话说, 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关于成全人的训练。根据这些原则,大家就可以学着办训练了。所以,这篇信息特别要强调一件事,就是“大家都要学习办训练”,并且要在这句话下面划上双线。

纠正错误的观念

在讲到训练的原则之前,需要就着我们对训练有诸多错误的观念,加以纠正,否则训练很难有真正的果效。第一个错误的观念,就是我们以为训练只有同工们能作,或者说只有一些有分量的弟兄们能作,一般圣徒是作不来的。可想而知,如果长老是这样的观念,长老就不作了;如果圣徒是这样的观念,圣徒就更不作了。同工们当然是可以作训练,但同工们作训练是有限的。因为同工们作训练,总是召集一大堆人来,通常都是范围很广、人数很多的大训练。而大的训练只能讲一些原则性、普遍性的东西,很难实际去摸实行上的点。

这几年我们很强调一件事,就是一定要作本地的训练(local  training)。因为本地的训练才是最有效的训练,它可以摸得很细,摸到很实际、很具体的点。而本地的训练可以是整个召会的训练,也可以是一个分区的训练,甚至可以小到一个家聚会的训练。其实按实际的果效来说,整个召会的训练不如一个分区的训练,而整个分区的训练又不如在家聚会里的训练。如果训练能触及到召会架构的最基层,那训练就会很有果效。

我打比方说明目前一个普遍的情形。比方,我家现在有个小排聚会,每周有二、三十人来来去去,他们有些是我的学生,有些是我请来的人。我爱他们,他们也爱我。这样聚了一段时间之后,我知道如果要带他们往前走一步,除了牧养他们之外,还需要给他们有一点的成全。但是,这个成全不能由我来作。因为第一,我爱他们、牧养他们那么久了,现在突然要来成全他们、要求他们,那不是左右手起矛盾吗?我作不来。第二,叫我小排聚会请吃饭可以,叫我作训练我不会。所以,最好召会搞一个训练聚会,我把这班人送过去就得了。这是我们大家的观念。

问题之一是,如果训练是由召会来作,势必所有分区、小排都会把人送过去,那召会的训练就会变得很大,不见得就能切合你的需要,而达到你所想望的。问题之二是, 一面来说,你只专作牧养,而同工们专作成全,你的责任是轻了;但另一面来说,新路的实行—生、养、教、建,有一部分就从你身上转到召会身上了。其实李弟兄讲新路—生、养、教、建,乃是要落实到最基层来作,统统都是弟兄姊妹自己来作。所以,我们都要改一个观念,一讲到成全或训练,不要以为只有同工们才能作,而一般弟兄姊妹都不能作。

其实三个姊妹在一起作读经活力排,就可以作训练,也应该有训练。不要以为读经活力排来在一起读经,纯属一种牧养的性质。事实上,她们可以把它作成三周的成全训练。可能这三个姊妹都不是最好的讲员,但她们可以来在一起读一些属灵书报,譬如读初信的材料,然后交通、分享、见证,那就是作初信训练了。其实圣徒自己拿起负担来作训练,才是最有效的成全之路。

或许你说,我已经付了那么大的代价,把家打开了,每周请二、三十人来吃饭,已经是我的极限了,我没有力量再作训练了。但是,你如果光是牧养他们,却不成全他们, 把他们带往前去,大家的光景就会停顿不前。他们留在原地踏步,你也留在原地踏步。办训练好比开班授课。你一开班作训练,不光他们得了成全,某种程度你自己也得了成全。而且这个班是越小越好,不是越大越好,所以你不必担心自己会够不上。换句话说, 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办训练,也都可以办训练。

第二个错误的观念,就是把训练和讲道划上了等号,以为训练就是讲道。这可能是因为在主的恢复里有很多训练,譬如夏季训练、冬季训练、长老训练等,全都是讲道式的聚会,所以弟兄姊妹就以为训练就是讲道。而特会也是讲道,所以在弟兄姊妹的观念里,就以为训练和特会差不多,根本分不清它们有什么不同。其实训练和特会很不一样。特会好比在大学演讲厅里演讲,那是一种的模式。训练好比你去上体育课,到游泳池旁边,听教练讲解十分钟的原理,然后大家跳到水里学游泳,实际参与游泳,又是另一种的模式。

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。特会是一种听演讲的学习;而训练是把人带进一种实际操作、参与的学习。换句话说,作传福音训练,就是把大家作到都会传福音, 也都去传福音;作牧养训练,就是把大家作到都会牧养,也都有牧养;作初信训练,就是把大家作到会晨兴也都有晨兴,会呼求主名也都有呼求主名,……一个初信者该作什么,就训练他们知道怎么作,而且会去作。如果你只是要大家对生命有认识,那是个特会。训练则是为着带人参与,有实际的操练与行动。

从前我们园区对面有一所职业训练学校,有很正式的课程,专门训练人盖房子、作水泥工、作木工等。学校里有个大后院,堆了很多的砖头、石头、木头。学生去上课, 一堂接一堂地上。等你上完课之后,就学会了一种技能。我们所谓的训练,就是这种性质的训练。换句话说,训练可以说是一种的教育。但我们的观念,总以为训练和特会都是一种讲道的聚会,只是训练的道讲得高一点、深一点、长一点,而特会的道讲得浅一点、短一点。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。今天我们在主的恢复里,不光要有演讲式的讲道特会,也要有手把手带着作的训练。

第三个错误的观念,就是对于一个教学的评估方式不够正确。怎么评估一个教学有没有成功呢?在现代的教育系统里,它不在乎教的人教了多少,乃在乎学的人学了多少。譬如,老师上课把所有该讲的课题都讲过了,是不是这个教学就算完成了呢?没有,因为学生的学习可能是零。换句话说,教学的评估标准是在于学生的学习结果,不在于老师的授课情形。应用在我们的训练也是一样。不在乎你把材料讲得多齐全,把思路理得多清楚,重点是别人得到了多少、学会了多少。

我讲这些,是希望大家对“训练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第一,训练不能光靠同工来作,也不能光集中在一个地方,要越分散越好,要越小越好。第二,训练不能只是讲道, 还要带人实际操作、参与。第三,训练乃是一种教育,其果效不在于教了多少,乃在于学了多少。如果大家抓住这几个原则,训练就能够有实质的果效。现在有些地方请同工来办训练太过于频繁,弄得圣徒对训练不是很感兴趣。其实他们所谓的训练都是讲道式的特会,不是真正的训练。显然的,各地所需要的是本地自己办的训练,而不是更多讲道式的特会。

要有高的要求

如何办好本地的训练呢?我简单提四个点。第一点,训练一定要有门槛,或者说一定要有要求。训练本身就是一个要求。牧养没有要求,只有无限量的爱、不死的爱。训练首要的点,就是要有要求。有的人很会要求人,站起来讲道好像总司令一样。有的人恰恰相反,他是连摸都不敢摸,更不要说要求人了。特别是那些很会照顾人的,对他所照顾的人有求必应,很怕得罪他们,所以他永远都不敢要求他们。那些一天到晚要求人的,成全不了人;那些只会爱人、牧养人,从来都不敢要求人的,也成全不了人。

我用香港的初信训练作例子。那时候我在香港养病,就住在科大的校舍里。很多圣徒的家都打开来接触学生,周周都请学生到家里吃饭、聚会。按我的观察与了解,学生们很需要受成全,所以我就拿起负担作初信训练。那时候作初信的目的,是希望作出一个范本,让大家拿着这个范本,可以在家里、在区里或在各地自己办训练。所以,我一开始就清楚讲明训练的原则:一、人数要越少越好。那时,台湾有位同工听见我要在香港办初信训练,就力邀我到台湾办初信训练,起码会有九百、上千人参加。我说你搞错方向了,我是要人数越少越好,我不希望多过二十五人。

二、这是训练,一定要把要求摆出来。一开头就要把要求定清楚、讲明白。譬如, 训练为期六周,这六周一定要赴会,也一定要准时到会,周中还要作某些特定的操练……。你要把要求讲明在先,而且讲得越清楚越好。因为你在训练开头不把要求拉高、讲清楚, 到训练期间掉了下来,你再拉就起不来了。譬如,你开头没有讲清楚,这是训练跟特会不一样,必须准时到会……,等过了两、三周,你再提出一堆的规矩,是没有人会听的。凡是中途临时定的规矩,统统行不通。

你要搞好训练,一定要先把要求讲定了。因着训练有要求,所以有些服事者的观念转不过来,就怕一有要求,人就不来训练了。他们以为,如果没有要求,就可以拉来三十个人;但如果有要求,可能只来五个人。这是我们观念上的难处:以为人来得越多,就多一些人得益处。表面看来,好像很有道理。但是你是情愿百分之三十的人得了益处以后,再把这个益处影响出去呢?还是情愿百分之百的人得了一点点的益处,却起不了一点后续的影响呢?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。

我们要懂得“不要大数而要少数”的原则;就像主耶稣讲国度的宪法,祂是上山向少数门徒讲说的。换句话说,一办训练,就一定有要求;一有要求就会排除一些外围的人,这样内围的人就能够得到高而扎实的成全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。你没有要求,好像横向可以有一点的扩大、加多,但是纵向却不能有一点的加深、加高。譬如,有些校园附近的小排聚会,因为想要得着最大的群众,想要受惠于最大的群众,所以作来作去就没办法往上拔高。因着训练有要求,所以没办法受惠于最大的群众;也因着训练有要求,所以才能在纵向上得着加深、加高。

前几年我办了好些牧养训练,每次都把要求摆在大家面前。有一次有个地方的负责弟兄提出异议,说,“我们觉得办训练,最好是越多弟兄姊妹参与越好,可不可不要有那么多的要求?”我说,“可以啊,你们想要怎么作就怎么作!”他们果然把训练门槛放低了。结果,整个训练的空气就差了一大截。所以办训练,首要的是把要求订出来,而且越高越好。当然门槛高到一个地步,连一个人都爬不进来,那训练就没得作了。或者你说,训练一定要有要求,而且越高越好,会有谁来呢?这就在于你怎么去交通,怎么去作宣传了!

譬如,你现在办一个中文班,你把章程写出来,把宣传单写出来,然后一家一家去宣传、招生。同样的,在召会里任何一种训练,都是一种教育,都是一个教育的活动。我们需要把这个教育活动的负担与目的,交通给圣徒,向他们作宣传。你不宣传就没有人知道这个训练,也没有人有负担来参加训练。当然,你可以作出一些传单,介绍这个训练有多好。比如,经过训练就会很不一样等。你一定要把训练的益处好好地交通过。如果你把要求讲清楚了,宣传的工夫也作到位了,基本上这个训练就成功一半了。

墨西哥成全训练的实例

我再用墨西哥办九十六课的训练为例。因着他们在墨西哥电台作广播节目,有很多人反应很好,但又带不进召会中,或者来召会是踢踢踏踏的,所以想要作《健康话语的规范》九十六课的训练。他们就问我,怎么办这九十六课的训练?我说,重点不是你办什么训练,而是你怎么办训练。训练用什么材料作内容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训练的精神。好比你去餐馆吃饭,食物只占百分之三十,而环境与气氛占百分之三十。换句话说,训练用什么材料只占百分之三十,而你怎么把训练的空气建立起来,也占到百分之三十。有些人过于倚赖训练的材料,其实训练不光是材料的问题,更是你怎么作训练的问题。

所以,训练要办得好,第一,一定要把水准作高,一定要有要求,而且要求一定要摆在前面。第二,一定要有够多的宣传,把人带进来训练。我再讲,所有的训练都是一种的教育。当然主的恢复注重启示、灵、生命等,而我们每一个人从不信到信,从信到有正常的基督徒生活,这整个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。就好像幼儿的成长,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。他要学吃饭、学走路……都是一个个的教育过程。就连不让狗在客厅里小便,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。一个刚得救的新人进到召会生活中,也需要各种不同的教育过程。换句话说,教育的水准一定要拉高,要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这是训练。

结果,墨西哥九十六课的训练办得很成功;他们发觉要求越高,大家越喜欢。所以搞了几年训练,就把墨西哥召会的训练生态整个扭转过来,大家对“训练”有了正面的认同。就拿他们冬夏季的录影训练来说,搞了十几年,越搞越松,松得根本不像是训练。但因着九十六课训练的精神,就把录影训练很松的情形也扭转过来了。从前录影训练到了第三天,与会人数只剩百分之五十;但现在却能一路维持在百分之九十,直到训练结束。因着他们从“训练一定要有要求”得到了益处,所以他们对“要求”的评估乃是正面的,不是负面的。

简单来说,你要办任何训练,一定要有要求,而且要求要言明在先。问题是,大家为什么要接受这个要求呢?因为“要求”有它肯定的属灵益处。换句话说,你要去交通、宣传、推广这些益处,才能说服、吸引大家来参加训练。这就是开始训练的第一步。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时间交通、解释这个点呢?就是盼望你们自己都能在家里办训练,就像在自己家里烧饭一样。每个小排自己可以作初信训练,每个读经活力排、福音活力排都可以自己作训练,不需要同工来作。今天我们需要走成全与训练的路。这是第一点。

 

要有双向的互动

第二点,训练必须是双向的,且有参与性,不能是单向的灌输。对于这一点我想了很多。为什么我们在主的恢复里得救了那么多人,却不能把他们成全出来呢?受浸十个人,才留下一个人,搞来搞去都冲不过这个数字。我和读教育系的圣徒一同研讨,关于现代教育学的理论,结论就是现代的教学重在“教”与“学”要有互动。一定要多有互动,不能像私塾老学究一样,只是一面性的单向传输。一面性的传输是最没有果效的教学方式。

你看现在的幼稚园,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唱歌、背诗,甚至跟学生玩在一起,还咨询家长的意见,以改进教学的方式。幼稚园是这样,小学是这样,中学也是这样。他们在中学里教书的,都要把每一课的教材,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课题、作业,以及互相对答的问题等都先写出来。换句话说,现代的教学很重要的点,就是要有双向的互动,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或填鸭式的教学。

我把这个原则应用在初信训练里,每堂聚会一个半小时,我只讲二十分钟的信息, 其余的时间都用于双向的互动,譬如给学生发问题、作见证,或其他人作见证。学习是一个过程,他参与了就学到了。参与越多,学习效果越好!譬如你问弟兄姊妹,今天主日聚会好不好?他说很好!好在哪里?因为他自己站起来讲话了。那怕他只讲一句话, 都胜过负责弟兄有头有尾地把思路串得清清楚楚,而他只是坐在那里听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参与了。

所以在训练里,双向的互动和实际的参与是很重要的元素。这就是为什么我说,我们许多所谓的训练,不是训练,而是特会。真正的训练是学员与教员有双向的互动。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方式都改进了,而我们还用两百年前老学究的教学方法,怎么会有果效呢?教学缺少互动和参与,学生的学习和吸收自然就差,训练的果效当然不彰。

现代教学的评估标准,不是老师教了多少,而是学生学了多少;不是老师把教材讲完了没,而是学生吸收了没。这是第二点:一定要有双向性、互动性、参与性。所以, 信息一定要缩短,一定要多有互动的机会。然而,大聚会怎么互动呢?一两百人的聚会怎么互动呢?所以,真要有互动,人数要越少越好。你问我答,你答我问,就把一个个题目慢慢解开了,也慢慢磨进去了。任何一种训练都应该这样作,我只是拿初信训练为例罢了。

要有人陪着作

第三点,任何一种训练一定要有人陪着作,就是要有陪伴的关系(companionship)。因为我们作训练是要成全人去作一件事,不是光要人搞清楚一个观念。如果光要人搞清楚一个观念,讲一篇条理分明的道就可以了。但是你要成全人会作,就一定要有人陪着作。比如写字,就需要有人陪在旁边写。我作初信训练就安排导员,在旁边陪着学员操练。学员就是受训者,导员就是陪作者。“导”是引导的导、导游的导。导员每天陪着学员一起晨兴、一起祷告、一起读经。就像学跑步的人,都会有教练陪在旁边跟着一起跑。

有个人陪在旁边一起作,就容易进入一种的生活习惯。没有人陪着作,一个人是很难建立习惯的。初信训练乃是成全初信者,第一在生命上—操练呼求主名,第二在真理上—操练祷读主话,第三在聚会上—操练正常聚会,第四在事奉上—操练传福音。这每一个操练都要有人在旁边陪着。香港从二○○五年以后,每年作两次初信训练,现在已经步上正轨。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作法,就是上一期的学员到了这一期,定规就是导员。

训练就是成全人去作一件事。比如传福音,如果光是讲《速兴起传福音》的信息, 大家不一定会去传福音,就是去传,百分比也很低。所以传福音的训练,不光要讲传福音的异象,还要教人怎么传。一般的作法是,先示范怎么传讲《人生的奥秘》,然后要学员操练跟着讲,末了还要他们两两对讲,这样有一点的参与就会有一点的成全。香港初信训练讲到传福音的时候,是要他们自己计划、执行、完成一个福音行动。

譬如,下一周要有一个福音聚会,包括福音单张的设计、印制、派发,预备福音聚会的诗歌、纲要,以及福音聚会里领诗、讲道等,全数由学员自己去计划、执行、完成。换句话说,他们自己要组成一个委员会,从头到尾专责筹办整个福音聚会,而导员就在旁边陪着他们作,但绝不是代替他们作。例如,他们不敢到校园派发福音单张,导员就陪着一起去,但还是由他们自己派发。这样,他们就一步步上路了。

我们过去作训练,“道”是讲得很好,但是缺少给人一个实际上路的步骤,结果我们很多所谓的训练,就沦落成为一种讲道式的特会。 这不是说讲道没有它的地位,也不是说特会没有它的需要。但在成全人的事上,你光是传输异象,是很不够的,是很难把人真正成全出来的。

训练要有期限

第四点,任何一种训练一定要有期限。期限一定不能太长,只能是短期的,譬如六周、四周或一个周末,这样大家就容易有所承诺。期限一长,大家没办法维持,不见得就是成功。倒不如先作六周的训练,如果能帮助大家养成百分之三十的习惯,也算是有一点果效。过一段时间,再有六周的训练,再帮助他们养成百分之二十的习惯,这样慢慢把他们带上轨道,慢慢就可以把他们成全出来。

总结来说,训练要办得好,至少要作到这四个原则。第一,一定要有要求;第二, 一定要有双向的互动;第三,一定要有人陪着作;第四,一定要有一个期限。换句话说, 你现在要办一个初信训练,自己就可以办了,不需要找同工来办。首先,你要找出一套材料。现成的材料很多,不会差到哪里。其次,你一定要落实办好训练的四个原则,不然你一定办不成功。还有,你不要有一个观念,以为左手作牧养,右手作训练,两个互相矛盾。难道牧养就不能有要求吗?要求就不能有牧养吗?

其实你可以对他们说,我还是爱你们,周周还是打开家爱筵,不过为了帮助你们在属灵生命上更往前,我们要有一个四周的训练(或是一个周末的训练)。在训练期间,我们会有一些的要求……。这样在训练过后,你可以继续牧养他们,一点不会有难处。我再说,没有名嘴来讲,你自己讲,讲差一点也没有关系。就好像餐馆的菜烧差一点,但它周边的设备作得好,还是可以的。

今天我们是讲怎么办训练,下一次我们要来看,成全人最重要的是榜样。榜样所给人的成全是很大的。

 

二○一○年十一月十二日于加州安那翰